你的手机通讯簿里可能存了上千个电话,但真正和你联系紧密的往往只有20-150个朋友。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群居动物:朋友太少,你会觉得寂寞无聊;朋友太多,你会觉得疲于奔命。这20-150人,是你的圈子、你的部落。150这个数字来自英国人类学家Robin Dunbar的研究,后来因畅销书《引爆点》的宣传被广为引用。

最理想的状态,人应该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我们应该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很难选择自己的同学、同事、邻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各种不同道德水平、不同智力水平的人混杂在一起,自然会出现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互动。

有三位管理学家,Dave Logan、John King和Halee Fischer-Wright合写了一本书,叫做《部落领导力》(Tribal Leadership)。这是一本励志的书。和所有励志的书一样,这本书有时候会浅显得有些轻薄。不过,你不妨把它当做是几位敏锐的观察者对人类社会的生态观察笔记。

《部落领导力》一书提到,在每一个团队中会有一种主流文化。这种主流文化决定了一个团队能够达到的境界。如何才能识别一个团队到底在哪个层次?你可以观察:一、他们说什么话;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

先从处于最低级的团队(Stage 1)说起。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接触到Stage 1的团队。不妨回想下你看过的黑帮片,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出于恐惧、贪婪、野心,也出于在寒冷的冬夜找到一点火焰取暖的人性本能,也会聚成一个部落。《部落领导力》的作者们讲到,如果这个部落的人们把他们的处世哲学印在T恤衫上,那么他们会印上:“生活烂透了”(Life sucks)。他们对一切都愤世嫉俗,并带有强烈的反社会情绪,甚至暴力倾向。还记得电影《冲撞》里的那个黑人混混安东尼吗?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在歧视黑人,所以理所当然地应该报复社会,结果,他抢劫了一位同样是黑人的好莱坞导演。

我们对Stage 2的团队可不陌生。Stage 2的团队成员会在他们的T恤衫上印上:“我的生活烂透了”(My life sucks)。这个团队的成员不像Stage 1团队的成员那样有强烈的反社会冲动,他们看到别人的生活不错(比如,老板的生活不错),但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沮丧。他们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能偷懒就偷懒,能混事就混事。当你在机场登机柜台,看到自己的队排得长长的,旁边的柜台明明有几个工作人员,但他们宁肯在一起说说笑笑,也不想另开一个柜台——他们就是Stage 2的团队成员。在Stage 2的团队里,你很难发现员工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你想推动改革或创新,Stage 2团队成员的本能反应是:这肯定是没法成功的,我们见得多了,认命吧。他们用来掩饰自己无能的最好办法就是装得老于世故。在Stage 2团队里,你会看到一个颐指气使的领导,和一帮唯唯诺诺、心怀鬼胎的属下。

到了Stage 3,你开始看到成功的曙光。一个典型的Stage 3成员的口号是“我很棒”(I am great),但话外音是“但你不行”(But you are not)。你在Stage 3的团队中会看到很多朝气蓬勃的人,他们努力工作、热爱学习,有什么新东西都第一个尝试。他们中的有些人可以登上事业的巅峰,比如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或是世界冠军,但他们总是很难和别人合作。你要问他:“你为什么会成功?”他会说:“那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努力、更能干啊”。你要是再问他:“那你为什么没有更成功啊?”他会说:“那是因为我身边的人都是白痴啊”。Stage 3团队中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会把别人视为竞争对手。我们在学术界、新闻界、体育界,会看到很多Stage 3的成员,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焦虑。那是因为,在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不是一个孤胆英雄就能够担当的,必须很多人齐心协力,但Stage 3团队里的这些明星们已经黔驴技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