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势头仍然强劲,虽然工业产出增长放缓,但零售出现增长。

此前中国发布的数据已显示出口增长强劲、通胀放缓。而昨日数据则证实,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打破了外界预期,并没有出现更大幅度的放缓。

11月的增长率预计将与三季度的7.8%大致持平。

11月工业产出同比增长10%,增幅低于10月的10.3%,但高于今年平均水平。按年率计算,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10月的20.1%降至19.9%。

11月零售增长超出预期,同比增长率达13.7%,高于前一月的13.3%。

中国6月出现钱荒时,许多分析师和投资者认为,在努力推进改革以实现经济再平衡之际,中国政府打算忍受增长放缓的“短痛”。

然而,201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走势大体平稳。这引发了市场的讨论:到底有多少短痛是必需的?

人们最关注的是,中国能否在实施雄心勃勃的金融改革计划、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官方财经报纸《中国证券报》(China Securities Journal)本周就表示,二者是可以同时达到的。该报称:使改革先于增长,并不意味着允许中国经济“硬着陆”。“在短期内,结构性的稳增长政策可部分对冲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下行压力。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在7.5%左右的可能性较大。”

文中7.5%的提法与逐渐形成的主流看法不一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领导人明年将把增长目标降至7%,以显示其改革意愿。

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改革可能造成能源、土地和资金成本上涨,这预计将拖累经济增长。如果调低增长目标,政府将有更大的余地推进改革。

然而,最新数据让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经济学家陆挺加入了“改革未必会牺牲增长”的阵营。“改革也能支持增长,特别是那些让增长变得更高效的改革。我不理解人们为什么认为改革肯定对增长不利。”

瑞银(UBS)经济学家汪涛反驳称,中国经济目前的强劲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顺序。她表示,削弱国有企业势力以及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措施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增长。然而,中国政府是从有利于增长的较为容易的改革开始的,例如加速项目审批以及减少投资控制。她表示:“未来12至18个月,最初的改革将更有利于增长,而比较痛苦的改革可能会被推后。”

即便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持续到2014年初,但要消除重工业中的过剩产能、压缩房地产泡沫、控制政府债务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政府仍面临艰巨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副院长朱宁表示:“我个人认为,既能实施改革又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风险就来自高速增长背后的增长模式。”

“要转换增长模式并应对这些风险,必须吸纳整个经济中存在的过剩流动性,这个过程不可能是舒舒服服的。”

董慧(Emma Dong)补充报道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