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本文为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撰写的“还原327”系列文章第四篇。

1995年中国农历春节休假结束后首个上班日,尉文渊(时任上交所总经理)到交易所只待了半天,下午就出发赴美国和澳大利亚访问。在他离开之前,似乎一切还和往常一样。据他多年后的回忆:“那个时候上海证券交易所已上正轨,日常工作由两个副总经理分担,我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外面的事务上。我作为交易所的掌舵人,如果我不在,所内很多事情就一直停滞;同时,过多的外出事务使我没有足够时间观察市场的变化,以及保值贴补利率、通胀、宏观形势的变化,而且我们也与北京所发生的事脱节。”

在万国证券,春节后上班首日,管金生(时任万国证券总裁)也没有出现在公司内,而是在香港出差,只有他的秘书知道他的行踪。管金生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在前面走呀走,回过头来看看,怎么后边没有一个人跟上来?”强人寻常的脚步,下属尚且常常跟不上;那强人不寻常的举动,下属就只能静静等待。

1995年春节后,由于要研究该年新债的发行,中国财政部国债司上班第一天召开会议。除了研究新债发行问题外,同时他们还研究了1995年到期的各类国债还本付息方案。国债司认为,对于1995年6月底到期的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贴息与否的问题,国债司要有一个初步意见,和1995年到期的各类国债还本付息方案一起报部里决定。时任财政部国债司司长的高坚,多年后就此事接受笔者访谈时说:“那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个事挺大,必须尽快决策。”

于是,国债司准备了一份包含对1992年国债贴息建议的“1995年到期各类国债兑付方案”的材料,在2月15日向分管副部长汇报。汇报中,除了新债发行计划之外,在汇报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方案时,针对1992年国债贴息,国债司认为“补了,对1995年的国债发行有利”。

高坚表示,这个意见还只是个初步意见,并不等于最后的决策。因为按照1992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每年国库券的发行数额、利率、偿还期限等,须经国务院确定后由财政部予以公告。所以这件事的决策过程是要先跟部里汇报,然后由部里向国务院汇报。同时因为这个事情重大,财政部还应该跟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商量,并且最后一并向国务院汇报。

但就在1995年春节前后,一场围绕着327国债期货合约的风暴,却正由万国证券交易总部,悄悄地在平静如镜的市场水面之下酝酿。

327是“92(3)国债06月交收”国债期货合约的交易代码,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武汉等全国各主要国债期货市场都开设了针对同一标的1992年3年期国债的合约品种。在上海,1994年9月30日该品种的持仓量只有5万口。之后,陆续有投资人介入,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力品种。

1995年春节结束后,国债期货市场恢复开市,该品种的交易总体呈量增价平之势,2月6日的持仓量为154.77 万口,价格在148.10 元。这一价位是市场对已经揭示的各种价格构成要素的综合反映。因为1992年3年期国库券到1995年6月底兑付时,发行章程规定的本息之和为128.50 元,外加保值贴补20元左右(当时市场普遍预期6 月份的保贴率约为10%,贴2年时间),唯一存在争议和不确定的就是是否会有贴息、贴息率将会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