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订购一套儿童的万圣节服装(海盗帽子、眼罩和黑色斗篷一共3.44美元),只需再支付1.6美元的运费,第二天商品就能送到家。如果供货商和你在同一个城市,商品就能在下单的同一天免费送达。

这种“消费者乐园”正日益成为在华销售产品的本土及外国企业面临的难题。不断上涨的能源、运输和劳动力成本正在挤压利润,不仅仅是制造商,对越来越多瞄准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来说也是如此。

多年以来,劳动力价格一直在上涨,尤其是经理人员的薪酬成本。但与外国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相比,整体成本还是非常低,因此中国的出口业得以繁荣发展。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试图向价格意识较强的中国消费者销售的品牌不仅需要管理生产成本,还需要应对中国境内的运输和零售的成本。这意味着高昂的能源成本带来双重打击。

“中国的能源成本太高了,正成为引人担忧的问题,”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hina Market Research)董事总经理、《廉价中国的终结》(The End of Cheap China)作者雷小山(Shaun Rein)说。

随着中国的商业格局发生改变,这些高昂的成本可能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显现出来。“销售显然已从实体市场向在线市场转移,运输确实是个问题,”雷小山说。

对于那些还在以传统方式销售商品的零售商来说,从小铺面转移到大型购物中心或者大卖场意味着空调和照明所需的电费成本上升了,租金也增加了。

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在于中国的产业结构。“有关部门设定国内油价的机制不太透明,也没有好的监督制度,”反国企垄断的资深活动人士、律师董正伟说,“政府想要保护大型石油公司的利益。”

今年6月下旬到10月中旬,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了近25%;但中国的汽油和柴油零售价仅下跌11%到12%,跌幅只是国际油价跌幅的一半。对油价作不定期调整的政府,允许石油公司收回在油价较高时期未能赚到的部分收入。这使中国的汽油零售价比美国高20%,柴油零售价则高出9%。

中国的制造商较少依靠天然气,但那些依靠天然气的制造商也面临着价格上升的问题。

国家制定的天然气价格之所以上升,是为了弥补国有石油企业的进口损失,并鼓励它们生产更多天然气,但提价使一些工业客户望而却步。“这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工业用天然气价格比民用天然气价格更高的市场之一,”位于北京的投资顾问金•伍达德(Kim Woodard)说。

中国的绝大部分工业依然直接依靠煤炭,这是中国最便宜的燃料。然而,到了2010年,28%的中国工业能源需求靠电力满足,超过了美国的工业电气化水平。这种转换帮助中国比较富裕的城市缓解有毒的煤污染,但也使中国企业的能源成本管理更为复杂。

这很重要,因为在某些行业,电费成本占工厂总成本的比例可能高达90%。

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First Financial Daily)去年尝试分析中国的电价,结论是全国范围内至少有1000种电价,光北京就有314种。

这个结果如此令人困惑,以至于催生了商机。美国人塔林•沙利文(Taryn Sullivan)成立了咨询公司EEx,帮助中国工厂将电费成本削减10%至20%。EEx的入门级服务是帮助客户理解他们的电费账单。